猜灯谜互动谜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93|回复: 0

谜病之一【转发】【收藏】

[复制链接]

367

主题

1336

帖子

47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781
发表于 2019-11-21 1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底相犯
  
   一则灯谜,谜面和谜底如果出现相同的字,这就是灯谜创作的第一大忌:“面底相犯”。
   灯谜源于古之隐语,宋代程大昌笔记《演繁露》说:“隐者,藏匿事情,不使暴露也。”谜的面底有字相同,极易暴露制谜者要“藏匿”的事情,以致谜不成谜;即使不关紧要的字,底面互犯,也会使谜趣大打折扣。所以清末民初的著名谜家张起南说,“谜之面底字最忌相犯”。
   面底不得相犯,是制谜的起码要求,但是面底相犯的谜作却不少见。其中,除了初学者不晓得回避外,一般多出于疏忽,少数是意在创新,故意相犯。
   曾见以“悬崖勒马”猜国名“危地马拉”。此谜从扣合的意思上看尚属不错,但“马”字两见,明显相犯,当是初学者不明法规所致。其实,只要懂得回避,将谜面改为“悬崖收缰”,扣合原底,就不失为一则通达之作。
   笔者曾以“不死还能见太平”猜新词语“活而不乱”,并以之投稿参加《文化娱乐》赛事。其时,喜用反面击射之法,生动紧凑,而未察面底都有“不”字,于是成了一条不可救药的病谜。
   前人制谜,碰到以成句作面,形成底面相犯时,有人对放弃大好谜材心存不甘,于是提出:“有时虚字万不能避,亦不妨相犯。”“舍此别无佳面……则实字也不必避”。(《秦园春灯话》)但灯谜毕竟是以“回互其词”为手段,以“藏匿事情”为特征,面底有字相犯,总使谜趣减淡,并招行家讥议。纵然打出“露春格”来使之合法化,也会遭人鄙薄,所以大家都在极力避免“面底相犯”的发生。“露春格”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异于自我暴露创作手段的低下,因之也渐为有识者所摒弃。
   至于故意相犯,是一种冲规突法,玩弄技巧的作法。如以“颂罢青词花含笑”,猜词牌名二“解语花、花犯”。“青词”是旧时用以祭天的表章,迎春护花等活动也以这类文章祷告天神,面句即用此意。谜底是说花儿懂得表章的意思而高兴盛开。“花犯”用来点明“花”字犯面。这种创作手法只可在底材可遇不可求时偶一为之,当然不可乐此不疲,更不宜提倡。


   
  倒置扣合
  
   灯谜扣合中,遇到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时,通常是小概念在谜面,大概念在谜底。如果大小概念被颠倒了,就犯了“倒置扣合”的毛病,也叫“倒葫芦”。
   清代《邃汉斋谜话》作者薛凤昌,有一得意之作:“草色遥看近却无”猜《左传》一句“王孙满尚幼”。他将本属人名的“王孙满”截出“王孙”来扣谜面的“草”,自以为“有此底乃不负此面矣”。张起南也认为此谜“平正无疵”。但仔细分析一下,谜面的“草”是大概念,是一切草的统称;谜底的“王孙”是天下千万草名中的一种,属小概念。人们猜谜,怎能以“草”猜出“王孙”呢?泰国谜家李文宾,就在《灯谜二谈》中指出此谜犯倒置之忌。他还将“倒置”列于制谜七忌之首,以为“倒置”是“最为犯忌”的。
   灯谜创作中“倒置扣合”的毛病,很早就有人觉察,并予以抨击。清代孔剑秋在其著作《心向往斋谜话》中就说过:“以母求子,似觉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以母求子”指的是大小概念的倒置。有名的谜例,如古谜“綝”猜五言唐诗“绿树村边合”。谜面“綝”拆开作“纟、木、木”。“纟”和“木”是字典部首,是很多字所共有的。以部首挂面,不能说它就是某一个字的边;硬作派定,就是大小概念的倒纳,一如欲将大缸装入小罐。此谜如改动一下,以五唐句“绿树村边合”为谜面,猜字一“綝”,成谜虽然简单,但却顺理成章。这类“倒葫芦”现象何以出现?南京白生祥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症结“乃是对事物的内涵关系不明确”。
   有“倒置扣合”毛病的谜作,古谜多,今谜也不少。不妨举例剖析,以见一斑。
   台湾谜家林端正,在《高谜通讯》中列举张起南“倒置”之例就有五则。如“玄鸟”猜“九月肃霜”(肃霜,鸟名),“鸟纪官”猜“朝廷莫如爵”(爵同雀)等。林先生针对“二花面”猜“杏脸桃腮”批评说:“此更离谱,以谜面二花,就确定杏与桃,未免草率。有关这类的谜,称之为子母反背,颠倒衣裳者。”一席话是极具见地的。
   《春谜大观》中“倒置扣合”的谜更是不少。明显的有:“草木春秋”猜“蒲松龄”,“悲风”猜“羊角哀”等。
   有一条谜,用《诗经·周南》中的“乐只君子”挂面,猜古文篇目《爱莲说》。谜底之所以将“莲”扣“君子”,是根据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花中之君子者也。”但“君子花”又是菊花之号,明代高启《菊花》诗就说:“菊本君子花”;在屈原的《楚辞》中,兰花更是君子的化身。可知称“君子花”的并不仅仅是莲。我手边的资料中,就有一则与莲争“君子”的谜:“君子探源”猜地名“兰考”。这种把“君子花”之类的泛称,落实到某一具体事物上的作法,也是大小概念的倒置。正如李文宾先生所说,“若是一个问题而得到多方面的答案,就是制法之倒置。”
   “惟有金钱忘不了”猜电视“爱之泉”,其倒置在以“金钱”猜“泉”,因为“金钱”是古今中外货币的统称,而“泉”则只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名。《汉书·食货志下》:“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货”指货币,“金”、“刀”、“泉”是几种钱币的名称。用“金钱”猜“泉”,猜“刀”,都是倒置。
   “为儿鼓劲望成器”猜字一“勐”,此谜曾被人评为佳作。因有“器皿”一词,人们容易认为“器”、“皿”二字可以互代。其实分析起来,“器”是包括铁器、木器、陶器等一切用具的总称,而“皿”只是杯、盘、碗、碟等盛食品的用具。以“器”猜“皿”,应属欠佳。


   重门扣合
  
   “回互其辞”是灯谜的最大特点,但如回互太甚,多层转折,一隐再隐,猜者将难以揣度。此类谜作的扣法近似谜格中“重门”的扣合方法,所以这种谜病被称为“重门扣合”。
   杨汝泉《谜语之研究》中说,重门格是“用其他谜格双扣之,意多一转者”。如以“要离”猜聊目“庚娘”,按格规先将“要”字“离”开为“西女”,再会意为西方属“庚”,女代为“娘”。
   “重门格”谜的“意多一转”,并没有明确的限制,多凭制者一厢情愿,成谜最为难猜。用此格制谜少有可人之作。宁波葛志全先生于上海《百家谜会》专辑中指出:“重门格谜已不受精众欢迎,但有些谜人为追求曲折,干脆将本来属于重门格的谜连格也不标了。这是不可取的。”这类“不可取”的谜作,犯的就是“重门相扣”的毛病。
   曾见以“草率成谜”猜曲牌名“急急风”一谜,观其扣合理路似乎是由“谜”——“灯谜”——“文虎”——“虎”——虎从“风”(《易经》)推递而来。这般三级跳远式的联想,在扣合中是病之又病的手法。
   “消防队”猜音乐名词“南管”,其扣合层次似乎是先想到“消防队”的任务是管救火的,又想到“火”在八卦方位中属“南”,于是论定:消防队是“南”的管者。这等不合常理的说法,全因转折太过所致。
   还有条谜:“寿终内寝”猜中药名“水安息”。欲知此谜扣合,须先弄通题意。“寿终”是人死了的雅称,但同样是死,男女的说法却不一样:男人死叫“寿终正寝”,女人死则是“寿终内寝”。谜面就是指女人死了。“安息”也是人死的雅称。这些都是《幼学琼林》上说的。《红楼梦》中,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世俗也称女人为“水性”,所以女人死了就成为“水安息”。解释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回过头来底面对照,其间“重门扣合”的毛病显而易见。
   重门相扣的谜,猜者未能在谜面上得到提示,很难转折以求;勉强猜出或制者自揭其底,解释也是多层递进,令人费解,甚至使人觉得悖理可笑。会心居士对此谜病曾有评说:“里面相扣,犹间一层,词语虽佳,究同隔靴搔痒,曾何足取。”
   制谜者于取底择面、别解索扣时,宜控制转折幅度,不要弄扣,犹间一层,词语虽佳,究同隔靴搔痒,曾何足取。” 制谜者于取底择面、别解索扣时,宜控制转折幅度,不要弄巧成拙,自惹“重门相扣”之病上身。

  
  扣合呆直
  
   大凡制作灯谜的人,都知道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而且都遵循着做。“使昏迷也”是制谜的目的,实现这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回互其辞”。所以制谜者要尽量使他的谜扑朔迷离,让人于寻索中去解谜获趣,领略谜味。“谜味”是大家极力追求的、近乎虚玄的东西。“谜味”来自于别解。上海苏纳戈先生强调说:“别解方成谜。”新加坡灯谜评论家黄叔麟先生在《并生阁谜话》中也说:“可知曲解的灯谜,自是比直解更有韵味的。”对于苏纳戈先生的论点,在谜界颇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谜味不一定非来自别解不可,没有别解的谜也是谜。笔者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那个“方”字,乍看似乎把话说得太绝,然而,须知苏先生这个观点的提出在于强调别解的重要性,是针对直解乏味的谜作而言。苏先生这个近乎矫枉过正的提法,“作为谜界的先进口号,谜人们应当积极响应,鼓掌通过。”(录自《文虎摘锦》陈春祥文)
   制谜转折太甚,隐之又隐是毛病,但直出直入,正面解说也是个大毛病。因为谜的扣合,一旦离开别解,只靠面底的互相解释,搞同义顶替,作古文今译,这样制成的谜,势必因直而呆。呆直的谜,谜味必寡。呆直的谜,一如痴笨的好孩子,方头大脑,毫无灵气。这种谜有谜之形而无谜之神,可说是徒具“谜形”。
   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扣合呆直”的病谜列举起来就势必笼统些。
   呆直之病,略分四类:
   一、解释词意:
   饭后休息(猜口语二)吃饱了、没事干
   此叹无人喻(猜歌曲名)谁知我的心
   白云深处有人家(猜五唐)居住最高层
   日出而作(猜古文)明则动
   二、诠注字义:
   天子非常赐颜色(猜宗教词)蒙主宠召
   深心托素毫(猜电影名)笔中情
   乾坤几翻覆(猜毛泽东词)天地转
   红颜永驻(猜成语)面不改色
   三、变换说法:
   举秀才,不知书(猜鲁迅篇目)文人无文
   叹流年又成虚度(猜电视剧)磋跎岁月

   
   
  以偏概全
  
   二字以上的词,往往字各有义。除等义词根联合组成的词以外,其中某一个字,就未必能代替整个词的意思。制谜时如以某一词汇中的一个单字,不恰当地顶替整个词组入扣,这就叫“以偏概全”,是个谜病。
   这一毛病,许多前辈谜家在所列众多弊忌中,并末论及。只见李文宾在《灯谜二谈·赘欠字义》中举过此类病谜,说是“谜底名称,只着一半,未能衬出谜面之意,简单过甚,解释不通。”但对此谜病的实质,未作深入探讨。
   现略举数例,以见病情:
   “巧儿”猜中药名二“木子、木瓜”。这谜用的是拆底就面之法,把“木子’’的“木”拆作“十八’’来扣谜面的“巧”(诗韵上声有“十八巧”,故以“十八”扣“巧”);“子”则扣“儿”。至于木字为什么拆开,靠的是第二底“木瓜”的提示。按制谜者的意思,是说将木字瓜分开来。但“瓜分”是个偏正结构的词,其义在“分”,“瓜”字的介入,仅构成“像瓜一样被分割”的意思。瓜字不和“分”联词,就只是完整的瓜而已,何“分”之有?因此,以“瓜”作“瓜分”之意入扣,就是以偏概全。
   “说起霍乱真可怕”猜成语“谈虎色变”。“霍乱”是一种疾病,先前译作“虎烈拉”,这似乎与“虎”字联上了。可是,虎烈拉作为外文音译,是个不可分割的专有名词。这个谜用一个“虎”字来扣合谜面的“霍乱”,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医学界并没有将虎烈拉简称“虎”的习惯。
   “笑问客从何处来”猜文学名词“章回小说”。此谜谜面出自贺知章诗,叙述自己老大回乡的遭遇,其上句为“儿童相见不相识”。所以谜底释为“贺知章回乡时,小孩们说的”。我们说它以偏概全,是因为诗人姓贺名知章,“知章”是个双字名,以“章”或“知”都是不能作为代称的。沈阳韦荣先先生在《智力》杂志上就说过,此谜的毛病在于“一个章字,无法说明是贺知章”。
   以双字名中的一个单字来扣合人物的谜作,甚为多见。如:“侍儿扶起娇无力”猜口语“真没劲”,欲以“真”字代“太真”来指实杨玉环;“栊翠底空人已杳”猜诗品句“妙不可寻”,是用“妙”字代“妙玉”去会意红楼故事;“三顾茅庐”猜成语“无孔不入”,则把“孔”字视作“孔明”,以附会诸葛亮。如此种种,均属病谜。
   还有一例:“刺配到琼州”猜地方产品“南充被面”。这谜以“南”指琼州的位置,以“充”代替“充军”,会意发配,再将名词“被”作介词使用,将“面”理解为“刺面”,好像底面由此而绾合起来。但是实际上,以“充”代“充军”,以“面”代“刺面”,都是说不道的。四个字的底,二字有毛病,称得上是个典型病例。
   “古之所谓君子者”猜口语“老贼”,这条谜是很难令人理解的。一向是敬称、美号的“君子”,怎么能与“贼”等同起来呢?找来找去,只能找到“梁上君子”一词。这可能就是谜作者的“依据”。然而这个词,是后汉人陈寔在当面规劝藏于他家梁上的窃贼这个特定环境所使用的称呼。离开“梁上”这个限制词,“君子”是不能一视同“贼”的。这个例子说明,四字的或更多字的词汇,使用时要更加审慎,不能轻易取其中一二字来顶替整个词汇入谜。不然,很可能会犯上“以偏概全”的毛病。


  用典错误
  
   以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事迹扣合入谜的,谜法称为指事用典。用典的谜,除要求所用典实不要过于生僻外,还必须援引翔实,扣合确切。否则,就要犯“用典错误”的毛病。
   有这一毛病的谜作,粗略可分三种。即:谜的面底相扣,与典实有出入;以底拢面胡乱凑合,张冠李戴;完全凭空捏造,不顾事实,加诬于古人。以上三种,都因扣合无稽,使谜失去它的可猜性。患此病的原因,除读书不精,典故未弄通外,大多是制谜者态度不严肃,轻率成谜所致。
   “项橐七岁擢为师”猜《西厢》句“小的提起来”。项橐是传说中春秋时代的一个“生而知之”的人物,七岁时,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问题。这件事,《史记》、《汉书》、《新序》等均有记载,但都很简略,只是说明人有不学自知之者,并表扬孔子学无常师和不耻下问而已。项橐教孔子那一遭之后,各书均无下文,自无教席可坐。书上说的“孔子师项橐”,这个“师”字只能作为请教来理解。既然此“师”在项橐来说不是职位,那还有什么拔擢提升可言?此谜,面用“擢”,底扣“提”,其谜意与典实有出入,所以只得以错典视之。
   “周处除一害”猜灯谜名词“探骊格”。《晋书’周处传》:“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害)矣。”这是说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被人与虎、蛟并称为害人之物,后来发愤改过,斩蛟射虎,于是有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按其除害次序,第一害为蛟,这是本谜措面暗设的机关。然而谜底不直扣蛟,而指向“骊”。按说与周处并列“三害”的蛟,实为有鳞甲,能伤人的鼍、鳄之属。即使把此蛟视为传说中能兴云雨、发洪水的蛟龙,那与颔下有珠的黑色骊龙也不能混同。此谜弊在扣义不确,病因即为用典不当。
   “卓夫人私奠长卿”猜古文篇目(卷帘)“祭房君文”。谜底经用格即成“文君房祭”。谜面“长卿”乃司马相如的字,用以衬托出他那姓卓的夫人名为“文君”,于是以面笼底,似乎两相吻合。但是谜面行文,纯属于虚乌有,全出于想当然。这种不以史实为依据,随意杜撰的谜,“不但成为无稽之谈,更重要的是违背了灯谜立意原则和指事用典法门的逻辑规律”(漳州杨炎木语)。深省,复能重温历史,洞彻古今,鉴往知来,不无获益。”这席,话,阐明了“指事用典”谜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制谜者用典时更应谨慎从事。
   泰国谜家卢山夫先生说:“用典的谜,无论典实出自正史稗官或笔记说部,如善加运用,以之入谜,不但可启人智慧,发人深省,复能重温历史,洞彻古今,鉴往知来,不无获益。”这席话,阐明了“指事用典”谜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制谜者用典时更应谨慎从事。


  当头用典
  
   以指事用典法门制成的谜,如果谜面谜底出自同一典实,原原本本而不作别解,这也是一种毛病,叫“当头用典”。
   上一节谈到,援引典实入谜,必须尊重事实,一涉杜撰或出现误差就成病谜。底面用同典,看似尊重事实,但这样的谜,形同宜解注释,有违“诡谲以指事”的谜旨,必然失却谜趣。制谜者应注意防避。
   以下略举数例:
   “六王毕,四海一”猜《千字文》句“百郡秦并”。谜面为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开篇名句,是说战国纷争,强秦崛起,吞并了各据一方的燕、赵、韩、魏、齐等国,实现了一统天下。《千字文》的“百郡秦并”,是说汉代的一百零三郡,是在秦吞并六国后罢封建,设三十六郡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谜的面和底,说来说去都出自同一典故,因此谜的味道就不足。
   “谥曰武王,葬高陵”猜《聊斋》篇目“曹操冢”。谜面节录自《三国志·魏武帝纪》,有关文字为:“庚子王(曹操)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此处所谓“高陵”,就是曹操的墓冢。与其说这是做谜,倒不如说是解释典实更确切些。
   “雪拥蓝关马不前”猜唐人连字“韩愈退之”。谜面出自唐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的作者是韩愈。退之是韩愈的字,此处按字义解,以对应谜面。初看。此谜扣合熨贴。但稍加推敲,便发现这样以本人的诗扣本人姓名,缺了“别解”,失之白直,也是犯了“当头用典”病,实在糟蹋了一个上好谜材。
   “当头用典”的毛病,前人多有评击;把它正式作为忌病加以论述的,是泰侨李文宾。他在《灯谜二谈》中开列七忌,在“忌当头典”这一节里说:“制谜引用典实,最好底面勿取用同一篇之典,盖避免当头说出……太过率直,等于说书句,而不是猜谜。”其观点是正确的,但把当头典限定于同篇引用,则有其不彻底处。因为只要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用于谜面谜底相扣合的,无论同篇与否,皆是“当头用典”。至于这种毛病如何医治?漳州杨炎木先生所说的“指事用典之谜作,妙在借助别解”,不失为一剂良药。


  晦涩艰僻
  
   灯谜创作中的“晦涩艰僻”,是和灯谜这一文艺形式本身的特点相联系的,可以说是稍一不慎就容易犯的一种毛病。灯谜不同于民间谜语,它是在文义上作文章,而且要求“谲譬”,“谲”甚了就会“晦”;它要求手法“纤巧”,“纤”过分了就会“涩”;制谜离不开对字义词义的探究,但专赖训诂则“艰”;制谜需要知识广博,但故意炫耀则易“僻”。晦、涩、艰、僻,各有症候又常交叉感染,故此归纳起来,作为一个大毛病来分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猜剧目“双打虎”。谜面相传是战国时荆轲唱的歌辞,但此谜完全与歌辞原意无关,而用分部索解来完成扣合。《论衡·是应》有“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说法,形容风调雨顺的成语叫“五风十雨”。据此,“风”字扣“五”。《诗韵·下平》萧韵在二,“萧萧”二字便扣“四”;寒韵依其所列次序,当扣“十四”。因《蒙经》有“一曰水”句,“水”字扣“一”。这四个数——五、四、十四、一相加,得二十四,恰为二打(一打十二),因而与底中“双打”相扣。又因灯谜称文虎,“谜”与“虎”相扣,故而这条谜就是“双打(的)虎”了。”析完此谜,你能说它究竟是晦还是涩、属艰还属僻?大概是兼而有之吧。杨汝泉于《谜语之研究·制谜四忌·艰僻》中说:“制谜者若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衿博洽,苦人所难,则殊失制谜之道也。”诚然!
   “宜其室家”猜泰国地名“合艾”。谜面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它与底扣合的关键在“室家”。《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原来古礼规定,男子三十岁就可以娶妻,女子可嫁的年龄是二十。而男子以妻为“室”,女子以嫁男为“家”。由谜面“宜其室家”,可以推算出男女年龄合起来是五十。而《礼记·曲礼上》又说:“五十曰艾”。于是,“宜其室家”就是“合艾”了。全谜专靠训诂扣合,必然造成谜意晦涩。镇江金小曼谜友说:“若猜谜竞成训诂考试,有失猜谜本意。”
   “举杯邀明月”猜台湾地名“恒春”。本谜的面底扣合,也与谜面诗意无关。一、由面上有“杯”而知有“酒”,因唐人呼酒为“春”,故用“杯”扣“春”。二、援引《诗经》“如日之升,如月之恒”的说法,将面上的“明月”扣“恒”。看起来有根有据,出经入典。但用“杯”扣“春”,因意多一转,重门扣合,使谜意晦涩;而强“月”作“恒”,更属典出艰僻。一个二字谜底,竟然如此费解,毛病是显而易见的。
   谢会心《辍耕谈虎录》中说:“古籍浩如烟海,能淹博者曾有几人?用事冷僻,使人膛目,不知所谓,无敢用其心思,则虚作此谜矣!”所以他将“僻”列为制谜十忌之一。
   犯艰僻毛病的谜,还有二类。其一,谜目漫无边际。如笼统挂以“猜古文句一”等,简直是让人大海捞针。其二,求猜之底少为人知,如古代不著名的人物,国外稀闻少见的生物,等等。虽然成谜扣合贴切,串解条畅,也具韵味,但挂出求猜,必然知音难觅,往往落个孤芳自赏。此类谜,从谜法上无懈可击,但 “灯谜是供人猜射的,无猜射即无灯谜。制谜、选谜应有群众观念,把灯谜弄得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以至无人间津,终非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互动谜社

GMT+8, 2025-8-24 04:46 , Processed in 0.0413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